外露的接地线应黑色漆,油漆应均匀无遗漏,但端接卡子及接地端子等处不得刷漆。连接完毕后,(材质、位置、焊接质量、截面规格等)均应符合设计及施工验收要求,检验合格后方可进行回填,分层夯实,并在检验记录单上记录接地电阻摇测数值。
“地线”在计算机应用技术中要求越来越高,还需要我们在工作中不断探索总结经验。电气连接到能提供或接受大量电荷的物体上(如在地、舰船或运载工具金属外壳等)。将金属导体(通过接地极)与大地进行电气上的连接,使金属导体的电位接近大地电位的措施。
扁钢敷设前应调直,然后将扁钢放置于沟内,依 次将扁钢与接地体用电(气)焊焊接。扁钢应侧放而不可放平,侧放时散流电阻较 小。扁钢与钢管连接的位置距按地体最高点约 100mm。焊接时应将扁钢拉直,焊 后清除药皮,刷沥青做防腐处理,并将接地线引出至需要的位置,留有足够的连接 长度,以待使用。
剔洞时,不应损坏建筑物结构。 支架稳固后,不得碰撞松动。 支架稳后应保护好,防止土建外墙装修或内墙喷浆时污染支架。 避雷引下线、 避雷引下线需要装设断接卡子或测试点的部位、数量按图施工设计, 无要求时引下线圆钢直径不得小于 12mm。 建构筑物只有一组接地体时,可不做断接卡子,但要设置测试点。 建构筑物采用多组接地体时,每组接地体均要设置断接卡子。
避雷线如为扁钢,可放在平板上用手锤调直;如为圆钢,可将圆钢放 开一端固定在牢固地锚的夹具上,另一端固定在绞磨(或倒链)的夹具上,进行冷 拉调直。将调直的避雷线) 将避雷线用大绳提升到顶部,凋直、敷设、卡固、焊接连成一体, 同引下线焊接。焊接的药皮应敲掉,进行局部调直后刷防锈漆及银粉。
由接地体和接地线组成。直接与土壤接触的金属导体称为接地体。电工设备需接地点与接地体连接的金属导体称为接地线。接地体可分为自然接地体和人工接地体两类。自然接地体有:①埋在地下的自来水管及其他金属管道(液体燃料和易燃、易爆气体的管道除外);②金属井管;③建筑物和构筑物与大地接触的或水下的金属结构;④建筑物的钢筋混凝土基础等。人工接地体可用垂直埋置的角钢、圆钢或钢管,以及水平埋置的圆钢、扁钢等。当土壤有强烈腐蚀性时,应将接地体表面镀锡或热镀锌,并适当加大截面。水平接地体一般可用直径为8~10毫米的圆钢。垂直接地体的钢管长度一般为2~3米,钢管外径为35~50毫米,角钢尺寸一般为40×40×4或50×50×4毫米。人工接地体的顶端应埋入地表面下0.5~1.5米处。这个深度以下,土壤电导率受季节影响变动较小,接地电阻稳定,且不易遭受外力破坏。
接至电气设备的接地线应用螺栓连接;有色金属接地线不能采用焊接时,可用螺栓连接。螺栓连接 的接触面应按要求,作表面处理。接地线(体)的连接应采用搭接焊,其焊接长度必须为: 搭接焊,其焊接长度必须为: (一)扁钢宽度的 2 倍(且至少三个棱边焊接); (二)圆钢直径的 6 倍; (三)扁、圆钢(或角钢)焊接时,为了连接可靠,除应在其接触部位两侧进行 焊接外,并应焊以由钢带弯成的弧形(或直角形)卡子,或直接由钢带本身弯成 弧形(或直角形)与钢管(或角钢)焊接。
附近无复杂和重要的地下金属设施,无或尽可能少地具有接地电气(如电力、通信)设备系统,以免造成地下金属设施被腐蚀或增加防腐蚀措施的困难,避免或减小对接地电气设备系统带来的不良影响和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