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地极就是与大地充分接触,实现与大地连接的电极,在电气工程中接地极是用多条2.5M长,45X45mm镀锌角钢,钉于800mm深的沟底,再用引出线、接地母线指的是与主接地极连接.供井下主变电所、主水泵房等所用电气设备外壳连接的母线。是指将电流或电压接入接地网的连接线,或将接地极连接成一体的导体。
井下主接地极应用耐腐蚀钢板制成,其面积不得小于 0.75平米、厚度不得小于 5mm;局 部接地极用两根长度不得小于 1m、直径不小于 22mm 的镀锌铁管。每根管子上至少要钻 10 个直径不小于 5mm 的透孔,两根铁管均垂直于地面(偏差不大于 15°) ,并必须埋设于潮 湿的地方。两管之间相距 5m 以上,垂直埋深不得小于 0.75m;如接地极周围比较干燥,应 用砂子、木炭和食盐混合物或长效降阻剂填满;砂子和食盐的比例,按体积比约 6:1。
总等电位连接的主要目的不在于缩短保护电器的动作时间,而是使人所能同时触及的外露导电部分和外部导电部分之间的电位近似相等,即将接触电压降到安全值以下。正常条件下安全电压值为50V,在潮湿环境中为25V。当采用自动切断电源作为防止间接电击的措施时,总等电位连接是不可缺少的。
纳米碳接地扁钢综合了传统镀锌钢和纳米碳的优点,既具有钢的高强度和热稳定性,又有碳的导电和抗腐蚀性。纳米碳防腐蚀接地装置的研制成功,彻底解决了油气田、炼化企业、储油库、发电厂、变电站、核电、水电站等所在的盐碱地、沼泽地、高酸性土壤、及其它腐蚀性高的地质环境下既要防雷降电阻又要耐腐蚀的难题,是一种经济、有效、性价比高的防雷降阻新材料。
随着接地技术的发展,有多个趋势:其一是从过去的只注重追求电解离子接地极的接地电阻效果,转向更重视与人身安全相关的接触电压和跨步电压;其二是接地系统的设计从过去的基于均匀土壤模型等等。
每个电路或屏蔽体对地仅有一个连接点的接地形式。理想的情况是一个分系统只接在同一个接地点,这种方法可防止结构中流过返回电流。当部件和结构之间不能用其他方法保持足够的电接触时,一种在它们之间提供必要导电性的金属编织线泄漏电阻,任何不按指定的通路流动的电流,这些非指定的通路可以是大地、与大地连接的管线和其它金属物体或构筑物。接地系统分为TT系统、TN(TN-C、TN-S、TN-C-S)系统、IT系统。
避雷的制作不包括底座的加工, 也未包括其本身的主材价格, 计算主材费时要根据时常 价格*损耗率。独立避雷小针安装不包括针体的制作,针体的加工制作按“一般铁构件制作”定额计算。
防静电接地的接地线兆欧的限流电阻,即通过限流电阻与接地装置相连。接地电阻不是越小越好吗?为何还要串电阻?计算机接地是以接地电流易于流动为目标,要求接地电阻越小越好。计算中心的接地应尽量减少噪音引起的电位变动,同时应注意信号电路与电源电路、高电平电路与低电平电路不能使用同一共地回路。对传输带宽要求较高的网络布线,应采用隔离式屏蔽接地,以防止静电感应产生干扰。在设计上力求简单、经济和实效接地如能和屏蔽有效地结合起来,将能更好地解决干扰,抑制噪音。
常用的垂直接地体为直径50mm、长2.5m的钢管或L50×5的角钢,为了减少外界温度变化对流散电阻的影响,埋入地下的垂直接地体上端距地面不应小于0.7m。对于敷设在腐蚀性较强的场所的接地装置,应根据腐蚀的性质,采用热镀锡、热镀锌等防腐蚀措施,或适当加大截面。